费孝通江村娃创新人才培养工程
日期:2023-01-07 08:56:03  浏览量:1437


苏州市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实验项目


一、学校基本情况和特色优势


    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位于美丽的太湖之滨,古老的圆通寺旁。校园占地99亩,建筑面积为25164平方米。学校现拥有教学班51个,学生2629人,在编教师202人。学校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其中国家万人计划名教师1人,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1人,特级教师3人,正高级教师3人,苏州市学科学术带头人12人,吴江区学科带头人24人,区教坛新秀以上骨干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5﹪。优质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校开展创新人才培育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学校以“成己达人”为校训,以“科技创新教育”为办学特色,深入研究办学规律,顶层设计学校发展,不断提升办学品位和办学层次,成功探索出一个以学生为圆心,以学生个性特长为半径的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新天地,诠释校训真谛,丰富校训内涵,谱写学校发展的新篇章。
    学校秉承“自成教育”理念,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矢志不移追求内涵发展之路,学校成功申报了苏州市“基于‘活学’理念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基地,2016年视导结果为优秀,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色优势。在电子百拼、信息奥林匹克、机器人大赛、车模、船模、金点子创意等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年一度的金钥匙科技竞赛成了学校的一个品牌。王书帆、梁亦费、严盛晟、俞潜、计乐天、曹天昕六位同学分别在第24届、第26届、第27届、第28届、29届、第30届省金钥匙科技竞赛团体比赛中获得初中组第一名,最佳选手,团体特等奖,学校保持省金钥匙科技竞赛的六连冠,创造了金钥匙竞赛的“吴江风暴”、“吴江现象”。学校被评为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学校,学校校长被评为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校长、学校教师被评为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个人、优秀科技辅导员。“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2017年成功申报为省课程基地建设项目。2018年5月江苏省课程基地中期汇报荣获初中组第三名,2018年12月苏州市视导结果再次为优秀。
    伴随着时代的脉搏,学校着力开展的科技创新教育,给师生插上成功的翅膀,引领师生以白云为家,以雄鹰为伍,在巩固中发展,在传承中创造。自2001年以来,学校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质的教育成果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中考成绩连续蝉联吴江区公办学校第一,为高中输送大量优秀的创新人才。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示范初中、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平安学校、江苏省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基地、苏州市国际理解教育项目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二、项目基础及培养目标内容


    一、项目基础
    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异地建校后,开始着力对杰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20年来,“超常教育”和“竞赛训练”成为了优秀学生培养的主要模式,它为我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后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基础。学校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实验项目,积极构建特色的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科技创新教育育人模式,努力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一)学校所处地域内敛外融、创新进取。学校是一所吴江城区核心学校。吴江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多年前就有了史前文明;这里人杰地灵,家乡无数先贤闪耀在历史长河中:张翰、顾野王、陈去病、柳亚子、费孝通、程开甲、杨嘉墀……
岁月变迁,光阴流转之中,今天的初中生接力家乡先贤,传承家乡精神,内敛外融、务实进取,承载家乡的未来。吴江自古以来也是一个“移民城市”。当今人员的频繁往来,为吴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家庭背景的师生,也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文化的交汇、情感的交融,织就了创新教育的美丽锦缎。
    项目基于吴江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创新理念,费老提倡“人无我有,抢先一拍”,思考问题、做事情善于跳出窠臼、不落俗套,有敢为天下先的气概,更有切实可行新的思路和举措,创新性极为突出。他首次对乡村经济进行了深入考察,立足调查研究之基而兴社会之学,成就了前人所不能成就的伟业。长期以来,吴江人民在费孝通创新思想和人格魅力的召感下,深刻认识“唯有创新,才有进步;唯有创造,才有未来”,以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发展,熔铸吴江精神,建设创新、创造的吴江新坐标,推动吴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创新做了最好的诠释。
   (二)校园创新文化底蕴深厚。学校始终行走在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路上,以“成己达人”为校训,把“自成教育”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努力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师生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上。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位列全区前茅,先后评到吴江区模范学校、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苏州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苏州市艺术特色学校、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课程项目学校、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苏州市国际理解项目示范学校、江苏省团队一体化试点学校、苏州市中小学社团队建设先进学校、江苏省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基地等。创新人才培养紧紧围绕着校园文化,深化学生创意意识和成长服务的战略任务,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主宰自我,修正自己,在与人交往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
   (三)师资队伍水平优质。学校共有在编在岗教师202人,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其中特级教师兼正高级教师3人,其中国家万人计划1人,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第三批培养对象1人;苏州市学科学术带头人10人,吴江区学科带头人24人,区教坛新秀以上骨干教师79人,其中还有30多位区“优秀班主任”和“优秀德育导师”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力量,占教师总数的50.5﹪。初步形成了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下良好的教师发展生态。
   (四)学校特色课程高度匹配。学校建设了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是江苏省科技创新教育基地,中国STEM教育种子学校,在科技创新教育领域理念和设施一流,非常有利于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实验。
    学校创设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科技创新教学活动环境。目前,学校已先后投资15万元建设好了科技创新作品展览室。利用展览室展示科技模型、创新作品等,主要用于开展学生思维创新研究活动,展示科学知识、创新研究的最新成果,让学生掌握主流科技的最新动态,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展示室向学生全天候开放,以实物、图片、文字资料等形式展示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所获得的成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技创新的魅力,感受成功的喜悦。
    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建构跨学科知识的能力,学校已投资85万元建成了STEM智能教室。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以此作为一个重要平台,重点选择STEM八大课程体系中的机器人和控制技术、电脑制图、可取代能源与可再生资源这三类加以实施。由点到面,做到初一初二STEM课程进课表,与劳技、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有机整合,二个星期安排一节。具体分三步走:第一阶段邀请省级专家搞好教师专业培训,第二阶段选取三大类中的10~15门子课程加以实施,第三阶段把STEM课程融入各科教学,开发基于学科拓展的STEM校本课程体系,与综合实践活动、社团活动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有求真探索精神的创新型人才。2018年,学校被评为中国STEM种子学校,并作为江苏省唯一被推荐初中学校参加大亚湾区首届校长论坛,杨勇诚校长做了主题演讲,介绍和学习STEM项目建设。
    受锡山高中“想象创意”课程基地启发,学校投资了20万元把原有的劳技、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有机整合起来,通过提炼、完善,着力打造科技·创客空间教室,使之成为面向学生的开放式实验室、创新工场,释放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适应未来的创客。在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学科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充分挖掘原有专用教室的创新潜力,如把化学实验室与科技·化朽为奇工作室整合,把物理实验室与科技·格物明理工作室整合,把生物实验室一科技·再生工厂整合,把微机房与科技·传媒工坊整合,拓展、丰富了课程资源,探索课程的有机融合。2019年上半年学校再投资20万元,进一步完善科技·创客空间教室,成功创建了苏州市空间创客先进学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2018年5月,在前期投入的基础上,吴江区教育局再投资300万元,与合肥科大讯飞公司合作,打造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智慧校园。建成后将有力推进课堂变革,提升思维质量,凸显学生主体,大大优化我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平台,为科技创教育插上成功的翅膀。该项目目前总投资235万的智慧校园一期建设已经建设完工,为进一步推进STEM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新的平台。
    学校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体验平台,围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以建设各学科的物质呈现平台为基础,通过师生做中学、学中做方式,巩固、演示、验证、探究和拓展动态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学生天赋潜能,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的内生机制的产生,使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基地成为实践性、体验性、自主性有机融合的“新课堂”。
    学校目前已经建设了3个未来教室,配备各项多媒体投影设备与计算机设备,开展计算机模拟等探究实验,并配有相应的仪器,以满足探究性学习和知识面拓展的需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加灵活地设计实验,制定解决方案。目前,学校投资120万元建设的未来教室项目已经完成,已经开设展示课200多节。
    学校拟增设科普与科技创新数字化图书馆,用其丰富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欲望,引领学生学会探究,为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提供有效载体。目前图书馆的升级改造在进行中。
   (五)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丰富多样
    近年来,我校围绕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建设集思广议,多措并举,多维推进。学校提倡学生开展伙伴学习的学习方式。伙伴学习是一种创新型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基于学生之间形成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学科的或综合的、长期的或临时的伙伴关系,以伙伴式的交往为主要形式展开合作对话、互助交流、协同实践等活动,通过所有交往活动过程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学习和帮助,促进伙伴中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化发展。对于初中生来说“伙伴成长”不仅能将外部环境下所习得的知识转化为实践的经验,更能实现自我创新的发展。创新人才培训实验中可以组建这种伙伴关系,两者高度契合。
    学校对创新教育的不断进行改进,打上实验初中深深的烙印:
    1.贯通校园教育活动,提升创新教育空间。校园活动,顾名思义,就是在校园里,由学校或组织举办的面向全校师生涉及文化、娱乐、体育、户外素质拓展活动及其他相关活动。校园活动的组织者可以是学校、学生社团、社会其它部门等等,但特点必须是面向全校师生,并在全校产生一定的影响。除了课堂教学外,校园内外的各类活动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落实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全面整合各项教育活动,为伙伴互动营造氛围、创设条件、搭建平台。从活动内容上可以把校园活动分成五类:一是主题教育类;二是体育运动类;三是艺术文化类;四是学术研究类;五是科技探索类。
    2.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积累创新教育经验。作为苏州市中小学校社团队建设先进学校,我校对初中生社团一直十分重视,不断加强教师培训,抽调优秀教师担任社团辅导员,积极引入校外力量开展系列指导活动。目前已建成54个社团,多个社团已成为苏州市十佳初中生优秀社团和苏州市十佳阳光团队。每学年开学初,学校会把社团活动的介绍、指导教师的简介等有关社团的说明告知学生,供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由选择。学校为各社团配置活动场所,指定每周五中午开展1小时创意活动。各社团在积累了创新教育经验的同时,培养了大量组织和实施方面的人才。
    3.融合综合实践活动,拓宽创新教育渠道。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自由组团开展符合初中生生理、心理等特点的课题探究活动,团队建设本质上是在活动中完成体验式探究,两者有极高的相似性。为此,我校积极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和创新教育项目的融合,在各年级学生中开展“第四个苹果”主题建设,引导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组团式课题研究。近几年,“低头族”和“心思印,刻于心”两个团队收获苏州市一等奖,“雨蝶唯风舞”和“我们都是爱国青年”等团队收获吴江区一等奖,另有其他团队收获江苏省十佳中学中职共青团、苏州市未成年人文明礼仪风采大赛三等奖、中学优秀班级团队角等等。
    4.编写系列校本教材,开发创新教育课程。成立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代表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评审委员会,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内外资源,结合校情和学校周边情况,组织编写自成系列校本教材,开发创新教育课程。我校《心印印心》校本教材以印章为切入口,组织师生结群建团,研究印章文化,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感悟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匠人精神,体悟承前启后的人文情怀,在爱国、爱家乡的同时,铸造诚信品质。2019年最新出版的江苏版和新疆版综合实践活动初中教材分别收录了我校2个创新教育案列。

    二、项目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根据“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具有鲜明个性特长和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一套优化组合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案,强调“做中学”,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定位:培养有扎实数学、物理和化学基础知识和理论,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三、培养目标
    通过启动“费孝通江村娃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培养符合21世纪经济发展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能为苏州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品学兼优、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实践型人才。
    通过整合数学、物理、化学、劳技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教案资源,打破学科、专业界限,探索一种新型的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的品牌形象,“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学生应该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明显的个性化特色,有利于优秀人才的成长。

三、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实施内容
      1.改革新生遴选机制
    打破传统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普遍性规律,培养一批具有良好创新素养、科学精神与人文底蕴的优秀学生。创新学生的选拔和培养改变以往传统意义上的“理科班”、“特长班”模式。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的选拔标准与现行传统的思路方法有本质的区别。遴选新生对其综合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起始年级计划面向全区应届小学毕业生招生,实行提前选拔自主招生制度。学生自愿报名,学校招生领导小组初审,学校组织相关专家对初审合格学生进行面试、答辩,确定录取人选,报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2. 创新人才培养整体思路—— 即“531”工程
   “5” 是指具有特色优势的比较成熟的5个“学科群”:数学、物理、化学、人工智能与劳技。这五个学科群,是在学校建校以来科技教育中发展并形成的特色与优势,成为学校科技活动的中坚学科,在全区全市乃至全省具有领先的地位,培养了一大批在省市区各级较高层次创新大赛中获奖的学生。
     “3” 是指三年为一个培养周期。从初一入学开始,学校制定三年的培养方案,在坚决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参照国家初中阶段规定的课程计划,创新课程内容,依托地域文化,结合校情师况、针对学生个性差异等,高远立意,整体规划、缜密构建,规范实施,科学评价,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
     “1” 是指每个学科组至少选聘1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作为首席导师。培养“创新苗子”不同于培养通常意义的“尖子生”、“竞赛生”,不再以升学、竞赛为导向,而是培养创新意识和素养;不再以教给多少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在于启迪智慧、激发潜能。倡导跨学科导师制,建立新型的师师、师生、生生合作关系,构建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的协同发展的“共同体”。
    3. 整合课程资源,构建自主选课机制
    对创新人才的教育,我们坚持在达到初中生基础学力的前提下,让学生超前发展,尽早进入带有个性色彩的科学研究领域。整合课程资源,突破现有学科知识框架。必修课达到国家课程规定标准,选修课由不同兴趣、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自主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始终坚持两点:第一,突出科学与人文素养共同涵养,相得益彰。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将育人功能放在首位,各种教育活动都立足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具备社会公民的良好品质,形成完善的个性人格,成为和谐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积极建设者。第二,关注学科交叉与融合。学科交叉点往往是创新的“交汇点”和兴趣的“生长点”,学科交叉是知识创新的源泉。在教学中尝试克服分科教学对知识全貌理解的障碍,鼓励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去发现新知,解决问题。
    4.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积极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个领域的融通,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可以在同年级同班中,也可以是跨年级跨班级自由寻找伙伴组建团队,提炼符合初中生生理、心理、知识等特点的课题项目,开展研学活动。围绕项目任务,实行“项目式”发展模式,要求每名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优长选择不同的课题研究方向,每名学生必须在初中三年学段至少主持或核心参与完成一项课题研究。采取“项目式” 发展模式能够在经过论证可行性基础上,集中精力和整合资源重点保证项目的实施与完成。以项目带动方式,从开题到实施研究步骤最后结题,学生参与整个科研流程,鼓励学生破除桎梏,挑战传统,大胆实践,敢于追求真理。通过亲自体验,使学生掌握一般科学研究方法,磨练意志品质和鼓足战胜困难的勇气,并且在科研过程中提升学生沟通、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进而使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潜能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5.搭建实践与展示平台,拓宽学生持续发展路径
    突出创新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给学生“大显身手,一试拳脚”的机会,一方面增加课程的实践教学比重,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实践,通过实践丰富学生的理解、运用和思维,以实践来实现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另一方面注重营造课程的实践场景,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锻炼动手实践能力的学习场景,建设“创客空间”“课程基地”;注重实践比赛,用各种级别比赛来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中学生科学与工程大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钥匙竞赛”等品牌赛事,校内开展“嘉年华”“文化节”,积极为学生搭建交流成果与展示能力的舞台;注重与学校周边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在周边专业场所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借助其专业资源(器材、人员)不定期培训学生,为学生提升实践能力提供帮助。
    建设兴趣型的学生社团,引导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建丰富多彩的初中生社团,倡导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增强综合素养水平。同时,为不断提升初中生社团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大对学校已成功立项的苏州市十三五课题《初中生进阶式活动目标和评价方式的实践研究》的行动研究。以社团活动(司南社、机器人社、电子百拼社、灵指社等)、文化节、达人秀、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为阵地,以传统强项金钥匙科技竞赛为龙头,借助STEM课程实验室、自主学习互动体验平台、数字化探究室、在线学习平台等,着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由点到面,点面结合,覆盖全学科,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课堂教学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把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基地作为物理、化学、生物等课堂的延伸、升华和互补,在语文、英语、政治、历史等学科教学中融入创新教育人文素养。由课堂向生活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善于用崭新的方式看问题,拦腰截断思维疆界,看到“画面”之外的东西。通过为学生量身定制的创新教学,实现个性化发展。
    二、项目支撑
    学校组建“创新人才培养项目”领导小组,由一把手校长挂帅,制定创新人才培养中长期发展规划,针对创新教育的硬件和软件进行重新谋划和重点建设,达到适应初中新课程发展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标准。
    1.完善和改革课程设置体系,适应地区经济社会需求;
    发展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培养,培养创新人才是苏州教育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和担当。随着科技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创新人才越来越成为“香馍馍”。 吴江区实验初中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课程设置上,制定一套重基础、宽口径、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课程设置体系。同时重视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校内外资源。我们虽然拥有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学科教育的专家型教师,今后还将继续引进985、211等高素质人才,同时聘请各级教育科学研究院、苏州大学等部门对口重点实验室的专家作为我们的兼职导师。
    3.大力加强设施建设并优化 “硬件”资源。以优先发展、有一定影响力的数学、物理、化学、信息技术学科群为核心,继续建设了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全天候”的科研平台。积极拓宽渠道,争取长三角地区知名科研单位和高校的支持与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制度,组织学生有计划定期到科研单位在专家指导下进行科研活动。
    4.搭建网络环境下的“创新平台”。以“创新实验班”为主体形成广阔的交流空间,引领学校整体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开展。在这个平台上,有班内同学的探究设想和阶段研究成果的展示,也有校内其他同学的积极参与讨论,还有与社会的适时互动;在这个平台上,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导师、社会主动积极参与的三位一体的交流模式,创设出勇于创新,鼓励奇思妙想,宽容失败的研究场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网上平台的技术支持,开展校内外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三、项目的评价与管理
    1.成立创新教育中心,负责制定“创新实验班”培养规划和常规教育管理,组织、协调对外工作,承担开展全校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活动任务。“创新实验班”采取开放型、流动性管理方式,定期吸纳校内勇于创新,善于动手实践的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推动学校整体创新教育水平的提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积极深化创新教育改革,积极发挥对全区初中创新教育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2.组织校内外专家参加学生课题开题立项和结题报告与答辩会,辅导老师对所负责的课题组跟踪指导,随时听取中期工作汇报,提出意见,帮助学生解决科研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实施动态评价和过程管理。
    3.建立每名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成长经历和点滴经验,既有一次尝试,甚至一次失败的体会,又有导师的中肯评价与真诚鼓励,印记着每名学生初中三年里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创新思想与创造能力、意志品质与道德情操等诸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费孝通江村娃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建设将以专业负责人为责任人,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结合吴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挥优势,科学定位,努力提升办学特色,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


四、项目培养的时序进度


    我校将以本项目作为今后乃至更长时间内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建设,予以经费保障、师资保障和组织保障。
    1.成立项目领导和专门工作机构。成立由学校杨勇诚校长和党支部书记朱玉林老师共同担任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实行双组长负责制,分项目实施与课程建设两线主线,平行推进。学校各处室主任、年级组长组成的工作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检查工作进度,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及时解决各种存在问题,以保证整个建设项目按期完成,并达到预定的目标。
    2.成立项目专家顾问组。聘请由国家“万人计划”名教师吴海宁老师任组长的专家顾问组,成员有省特级教师、省“教育家培养工程”第三期培养对象杨勇诚老师,省特级教师符爱琴老师。
    3.项目经费保障。学校郑重承诺为了推进本项目,除了在教科研人员配备、教师投入方面进行大力支持外,确保每年优先安排项目建设需要的经费,建设经费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
    4.项目时序进度:
    2020年4月——2020年6月  设计规划阶段
    2020年7月——2022年6月  组织实施阶段
    2022年6月——2022年12月 总结提升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