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变革:从有效课堂走向“精教”课堂——以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为例
日期:2023-01-07 08:52:16  浏览量:960

课堂变革:从有效课堂走向“精教”课堂

——以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为例


   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太多的变化,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尤其是当我们把学生在知识、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发展作为目标时,在我们强调突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时,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学生认知上的提升,学生情感上的获得,成了课堂教学呼唤的主体。

   然而,无论如何变革,教育都是面向人的事业,人本坚守是教育的起点与归宿。只有源于人、为了人,才能建设好具有浓郁人文情怀、以发展师生核心素养为本的高品质学校。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成立于2001 9 月,它传承百年名校吴江学优秀传统,近年来,学校努力搭设平台,着力构建“自成教育”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彰显个性,成功探索出了一个以学生“师生成长”为圆心,以师生个性特长为半径的“自成教育”新天地。

    一、多维视角,探寻“精教”的关键要素

    课堂教学的变革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课堂教学从有效走向“精致”。我们充分认识到,真正实现课堂的“变革”,组建一支优秀的“研究”队伍至关重要。校长作为一所学校的精神领袖,责无旁贷的要担负起“精教”课堂的研究任务。随着课堂研究的深入,我们在以杨校长和符校长的专业引领下组建了“起点工作室”、“学术研究室”,通过“研究”的引领课堂教学的“变革”。为此,我校在2012年承担了江苏省重点规划立项课题《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精教活学的实践研究》,旨在通过实施“精教活学”,积极营造绿色课堂、张力课堂、有效课堂,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全面提升课程品质,通过课堂研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为了更好了解和认识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我们认真学习和研讨,邀请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以及苏州教科院等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同时,组织团队成员参加全国有效教学研讨活动,并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考察当地学校在“精教”课堂建设中的经验,了解国内课堂“变革”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学习与研讨,我们逐渐认识到“精教”的课堂关键在学生的“学”。

    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课程的具体实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否则理念再先进、规划再具体,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关键要抓落实,着眼于学生这个根本点。我校因校制宜,紧紧抓住承担省“十二五”重点规划立项课题这个良好契机,以“精教活学”为有力举措,优化课程资源,丰富课程资源,提升课程品质,促进了师生的健康成长。通过课程建设深化课堂变革,将严谨的书本知识与生动的现实生活关联,致力于构建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特色化、校本课程多样化的学校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此,学校开设了STEAM课程群、学生社团课程、国际理解课程、“一米阳光”、“德善”品格课程等校本必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就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实现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将书本上的文史知识、科学方法与现实的无缝衔接。利用国家课程的延伸开设校本课程, 实现学生人文底蕴的培养,实现学生科学精神的生长,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健康生活的能力, 与国家课程有机融合显示出了“大实验”课程的独特价值。

    学校还致力于推进教育国际化,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以及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通过与法国、美国、新加坡等友好学校交流互访、国际实景课堂展示、承办高端国际理解会议等国际交流项目,将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对外交流领域。另外,我们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来自于生活的跨学科知识来丰富学生的课堂内容,让语文课堂层次更为丰富,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实现学生的课本知识延伸到课外,学生的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用书本知识提炼生活,又使生活成为课堂的源头活水。课堂的科学与严谨和生活的开放灵活有机结合,实现了对学校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趋于现实。课堂改革无限接近于现实生活,又是向生活的无限延长。

    二、达成共识,深挖“精教”的新内涵

    教育改革的发生要通过课堂来呈现。2019年,杨勇诚校长高屋建瓴,围绕吴江区实验初中办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大家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课堂教学观念,积极探索“以学生原有经验的‘精’教,教师智慧‘教’下的学生活学”。这一举措进一步诠释了“精教”课堂的内涵,为构建高质量高育人品味的品质学校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课堂教学改革只有放在课程的视野下去审视与革新,才有可能发生本质变化。仅改变课堂教学手段和形式,就好比吃营养餐,配方没有变,无论花卷、蛋糕或面条,怎么吃下去效果都一样。只有改变了营养餐的营养成分,也就是说,只有解决了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轻负担高质量”。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可以有效落实“减负”,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由“教学”变为“导学”。但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是学生课堂状态的改变。学生是课堂的主宰,课堂教学的一切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习基础,掌握学习心理,有的放矢,依本设计教学。因此,教师要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疑问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来思考学生的问题,激发兴趣,活跃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问题设计要切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紧密结合,切实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努力使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心理活动合拍、和谐,激活学生思维,唤起学习的原动力。其次,教师也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力,摒弃那种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传统做法,运用减法思维,将教材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内容的“内核”。围绕“内核”,将相关内容有机组合,理清序列,形成一个具有聚合功能的教学“块”,努力追求课堂的最优化。

    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一是学习基础,二是思维能力。基础是理解新知识的前提,问题则把学习引向深入,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基础与问题。所以以基础和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才是高质量的教学。吴江区实验初中为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把教学的着眼点定位在科学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以此为指导思想,学校开展了以“促学”为核心的“反思”精教教学策略的教学改革。该策略强调以“精教活学”为核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事实上,学生乐于探究,他们身上隐藏着巨大的潜力。只要教师真正给学生“松绑”,提供自由探究空间,那学生一定能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焕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才能,全面提升学习素养,呈现课堂的增值效应。

    三、聚焦素养,构建“精教”课堂的基本样态

    学生学习的目标指向人的发展核心素养和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从知识目标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体系,这体现了育人目标的不断发展。由此,课堂教学的育人目标指向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这样的课堂本质目标是育人,是真正践行立德树人德育为首的育人目标。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精教”的?怎样的课堂才能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结合前期实践探索,我们认为,“精教”的课堂应该“活学”的课堂,重视“过程与方法”,提倡课堂开放。“活学”即指灵活地学,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受传统观念影响,有些教师认为教材完美无缺,要学生全盘接受,这实在是一种非常狭隘的理解。事实上,经多次审核的教材中照样会有失误和疏漏。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贵于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对教材仰慕、赞叹、崇拜是一种学习,质疑、挑剔、批判何尝不是一种学习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是一种更深刻、更具个性和更富创造性的学习。我校鼓励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向大师挑战,不轻易相信现成结论,倡导多问一个为什么,张扬个性,根植教材,超越教材,珍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真正把教材学活、学深、学透。敢于质疑是课程品质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著名教育家顾泠元曾说过:学习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在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传统教学是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学生,新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问题不是一件坏事,问题越多说明对作品的理解越深刻、越透彻。我校要求教师注重创设自由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来思考学生的问题,激发兴趣,活跃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发现的问题指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是那种琐碎的、肤浅的、偏僻的甚至是错误的问题。

    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我校注重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造就自己的规则,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善于从自己的箱子中走出来,拦腰截断那些经训练而成的思维疆界,能够看到画面之外的东西。学会符合本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和技巧,加强思维策略的训练,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纵向思维等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得到充分发展,放飞思想,激发活力,做到会思、善思。

    这些年,我们正是用真实、生活、思想、素养来成就立体而多维的“精教活学”课堂。课堂的变革不会一蹴而就,更忌颠倒重来式的课堂革命。课堂变革应是一场静悄悄的变革,一种渐进式的变化。面对一种新的理念或变革到来,教师往往都会有抵触情绪,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怕上课,怕上不好课。所以在改革中,要贯彻鼓励、表扬的理念。回望课堂上的低头深思与课堂外的昂首浅笑、轻风中的低吟浅酌,这些都是我们课堂变革中走过的一畦一洼。课堂变革,具体实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否则理念再先进、规划再具体,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关键要抓落实。